黄峭墓坐落在今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黄家林山,宋代圆开规格,坐北向南,立有石碑。正面横文:后唐工部侍郎(顶);正面直文:祖考名峭字山公黄公之墓(中);右上角: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吉旦;左下角:二十一股子孙敬立。墓周修有坟山,两旁有石条对联,上联:江夏家声远;下联:颖川世泽长。左壁横嵌一块米黄石,刻文:“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经邵武市人大常委会九届九次会议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邵武市人民政府。”附近立有一块长型的青石大碑,碑文内容:“邵武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黄峭墓。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经邵武市人大常委会九届九次会议公布。邵武市人民政府立。一九九二年十月”
年9月24日,邵武市人民政府又发出《关于公布现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的通告》(邵政()16号),文中规定:黄峭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为“墓圈圈线外各向15米内。此范围内不得增建新墓,亦不得种植高度超过6米的植物。”
此外,年12月5日,邵武市人民政府再发出《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邵政()综号),其中将和平镇建于清朝的“黄氏峭公祠”和“和平书院”,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当地人民政府对黄峭这位历史名人是非常重视的。
文物是各个时代人们在生产、生活和斗争中保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此将“黄峭墓”、“黄氏峭公祠”及“和平书院”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其潜在意义的确远非仅仅作为三处历史文物的价值所能比拟的!
千余年来,黄峭墓历经沧桑变迁,风吹雨打,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但经过历代修缮,它与后世修建的“黄氏峭公祠”、“和平书院”一样,基本保持原貌。特别是年8月成立了“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后,在该会历届领导和同仁们的努力下,风雨兼程办实事:筹备组建时,就在年集资重修了黄峭墓(碑文照原来的);又于年开始,两次向海内外黄氏宗亲发起修缮黄峭墓、峭公祠及谒墓公路的倡议,得到天下宗亲的热烈响应。
前后10余年间,地不分南北,人不论贫富,黄氏宗亲各尽所能,踊跃捐资。尤其在广东潮汕、深圳裔孙的鼎力支持下,完成了黄峭祠、墓的修缮工程;在泰国黄氏宗亲会牵头倡议募资下,修通了谒墓公路和祠宇的配套设施;在深圳创业有成的宗贤黄世都捐资83万元人民币的义举下,完成了谒墓公路的二期工程;广西玉林宗亲黄向平捐资40万元人民币建设峭公陵园牌坊。
同时,在修建通往黄峭墓的登山石阶和拜祭坛过程中,“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的同仁们,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力提高其文化内涵。如:停车场登山谒墓的21级石阶,寓意本工程是黄峭21支后裔出资合建;将登山谒墓的石阶分成两大部分,前36层寓意黄峭36岁前考取功名、组建民军、从政为国的经历,然后是一块平坡石板路;再登46层寓意黄峭返乡后,首办和平书院、从教从医、著书立说和遣子创业的历史,合起来一共是82级台阶,暗示他活了82岁。黄峭墓前有新建的石祭供桌和石祭坛,既可供近者祭扫,晨昏荐香,又可供远者瞻拜,寻根溯源。而通往石祭坛的三条石阶,每条均设七层,则暗喻黄峭有三妻、各生七子,共有二十一个儿子。
这种巧夺天工的设计,与周围苍松翠柏交织的树冠,满山杜鹃花的暗香浮动,相映成趣,也体现了墓主灵寝与自然山川的和谐统一,乃不失为一处独特的名胜古迹。
年6月26日,在南平市委宣传部、闽北报社、文化局等单位联合发起评选的闽北十大名人中,黄峭荣膺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年11月16日,“黄峭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闽政文()号)。这是历史和公众对黄峭的最权威、最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