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平市全面开展“无案件、无上访、无诉讼、无邪教”的“四无”平安村(居)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四无”平安村(居)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命名“四无”平安村(居)个(次),全市个村全部聘请了法律顾问,个社区全部建立了法律诊所,基层法律服务实现全覆盖。
“绿色引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走进建阳区麻沙镇水南村内,硬化的水泥巷道上整洁干净、道路两旁的篱笆下整整齐齐种满了鲜花绿植;推开一户庭院,门前花花草草打理的别有一番意境,里里外外都透着乡村农家悠然质朴的氛围。
“这几年来,我们实现了鸡鸭圈养、大力整治污水、实行垃圾分类,结合乡村旅游和建本文化,水南村成了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还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森林村庄’等称号,实现了村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的改变。”水南村范爱珍说。
在此基础上,该村两委会以创“四无”、强经济为目标,由村党员带头,村内成立了水南圆梦村民花卉合作社,流转土地50亩,年1月,花境产业正式入驻水南村,通过开展“花境+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新模式,引入平台公司,以订单农业的模式,每年按约定增值价收购,以此促进村民增收。
“红色评理站”打造纠纷调解平台
近日,一场特殊的矛盾纠纷评理工作在武夷山市岚谷乡的横墩村举行。之所以特殊,一是评理场地特殊,走进“红色评理站”一股浓浓的红色文化气息迎面而来,让人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红色教育。二是评理人员特殊,这些评理人员大多数是革命烈士或革命“五老人员”的后代,在村里公道正派,有威信。
正因如此,为了让广大村民踏着先辈的足迹重温历史,触摸身边的红色记忆,从先辈的奋斗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增强开拓前进的智慧和精神动力。横墩村通过“四无”平安村(居)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创新打造了“红色评理站”,让“红色评理站”成为红色文化传承之地和村民化解矛盾之家,及时把握矛盾纠纷的苗头,及早介入调解,有效化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四无”村创建目标。
年6月至今,横墩村“红色评理站”已经化解村民矛盾纠纷7起,接待参观来访11批人次。
“三包五做”强化乡村治理格局
走进邵武市城郊镇香铺村,能看到路边醒目的“创新之窗”标牌,标牌的宣传栏上写着“党员‘三包五做’创建‘四无’平安村”的宣传语。
将“四无”平安村(居)创建活动与当地党员的“三包五做”紧密结合,正是的香铺村特色模式。城郊镇综治中心李来忠介绍,建立村(居)党支部委员包党小组长、党小组长包无职党员、无职党员包户的“三包”责任体系,在党组织与群众之间架起桥梁纽带,积极开展平安“五做”。即做平安建设宣传员、做矛盾纠纷化解员、做社会治安巡防员、做安全隐患排查员、做重点人员帮扶员。
年4月,香铺村无职党员李财松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张某由于有过一次吸毒史,其多次去厂企寻找新工作都吃闭门羹。张某家里条件本来就差,如今,没有了收入来源,家里生活变得更为拮据。
了解情况后,李财松一边耐心鼓励张某要重拾信心,继续努力,一边了解辖区用工单位的招聘情况,帮助他找工作。最终,张某被一家竹制品厂聘用。
近年来,香铺村大力开展无职党员“三包五做”争创“四无”平安村(居),通过强化工作保障、严格责任考评、奖励激励的有力措施,促进基层党小组和无职党员的作用发挥,效果明显。
责编:黄慧儿
审核:方琮高奇
■泉州:为“少年的你”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童亮:火山口上的“种花人”
■让“枫桥经验”在“云”上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