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金庸武侠小说,总是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像郭靖、黄蓉一样。
得名师指点,再偶遇武功秘籍,之后浪迹江湖,快意恩仇!在家国有难之时,再成为侠之大者!
接触到真实的历史后,在敬佩金庸老先生尊重历史的同时,又难免有怅然若失之感,原来襄阳保卫战是真的,而郭靖、黄蓉却并不存在!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现实中,却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武侠毕竟只是成年人的童话。
金庸的武侠小说,大都借用了真实的历史环境,却虚构出了主角人物,再充以真实的历史人物,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有时候,为了衬托出主角的形象,会刻意弱化配角的色彩。
即便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上的人物,诸如倚天屠龙记中的朱元璋——历史上雄才大略的明太祖,却如此的让人难以正眼相待。陈友谅,当世枭雄,一时之人杰,也被描写成了一个卑鄙小人。
日后的帝国双壁之一常遇春,只是一个豪爽耿直的傻大哥;作为明朝最闪耀的将星,徐达更是压根没有存在感。
作为为数不多的,和历史上出入不太大的人物,张三丰是一个特殊存在。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又是怎样的呢?
据明史记载,张三丰,生于公元年,辽东懿州(今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西南或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人。
最近又有新的发现,表明张三丰其实是出生于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那里发现了张三丰的家谱。
有张三丰的出生年月,朝廷封赐,及其子孙的记载。族谱中还记载,在元朝的至正五年,被朝廷赐封为三丰仙神,并修建宗族祠堂,祀张三丰神位。
但是后来又有学者考证,邵武的张三丰不是真正的张三丰。只不过二人年龄相近,同是修道之士。由于后人不知真正张三丰之事迹,产生了附会。
最后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张三丰比较确定的记载是,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穿一件单衣,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性格诙谐,而又旁若无人。
和金庸笔下的一样,张三丰是武当派的开山祖师、太极拳创始人、宗师级的武林高手,抗元民族英雄。
据史料记载,张三丰曾“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扬于世“。由此看来与金庸笔下的人物,已不遑多让。
但金庸先生没有写出来的是,张三丰在书法、道家练丹一道和文学等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成就,但其最大的成就还在于,其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集大成者。并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巧妙地把道家的内炼思想同儒家的道德学说合在一起,说:“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张三丰的书法,环环相扣,行笔如九曲连珠,逶迤蜿蜒,无微不至,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字里行间有一种气吞山河的豪迈,更兼气势磅礴,那种神韵,充分涵盖着道家文化底蕴,堪称古今绝有。
张三丰草书
张三丰经常四处云游,明成祖朱棣多次下诏招他进京,却连人影都找不到。就在皇帝迁怒于寻访者之际,张三丰却寄诗皇帝,表露心迹,以免发难于寻访者。其诗曰:
《答永乐皇帝》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如何,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淡神虑,神仙哪有异功夫。
给寻访者解围的同时,对皇帝进行规劝,更显出了自己高洁的志向。
至于张三丰的内丹修为,传闻已证得金丹大道,羽化成仙。至于真假,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张三丰留下来的思想宝库,还是永远值得后人去研究与探索。
真正的去了解了张三丰,才能体会到当梦想照进现实,会发现现实比梦想中的世界,更恢弘而博大。
当然这一切,需要有心人,去追寻。
《无根树》——张三丰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荡去漂来不自由。无边无岸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参考资料:《明史》《张三丰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