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脚戏的流行地域较小,主要为邵武、光泽两县。此地与江西省资溪、贵溪和铅山三县相邻,属赣东采茶戏的主要流行地域。三角戏是闽北民间的山歌戏,它的“剧目与表演方法有许多与安徽的黄梅戏及江西三角班相似。”
邵武三脚戏演唱声腔多被称为“湖广调”,部分被称为“贵溪调”(即黄梅戏中的“送郎调”),而剧目也多是黄梅采茶调的早期剧目,可以看出它是由江西赣东的贵溪县传播而来。邵武三脚戏发展缓慢,长期处于“二小戏”、“三小戏”的发展阶段,表演班社多为半职业性的班社,年成立邵光剧团,年改为邵武县三脚戏剧团,年剧团解散。
剧团改为邵武县越剧团。至此,只有民间少量业余三脚戏班尚存,但因邵武采茶戏和黄梅采茶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南平、三明等地仍然发展成为黄梅戏在闽西传播的重要据点,上个世纪80年代此地还一度建有3个县级专业黄梅戏剧团。时至今日,当地仍有黄梅戏民间班社在此活动。
综上可知,赣北九江地区发达的水系极大地推动了黄梅采茶调在沿江南岸的传播,而后依托鄱阳湖水系将整个鄱阳湖区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巨大的传播场域。自清中期以来,这种民间流传的“二小戏”、“三小戏”迅速传遍了赣北、赣东北的乡村,催生了当地“三脚班”的组织形式和演出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黄梅采茶调在外省的传播并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单循环,而是一个各地演出彼此交织、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早期黄梅戏班社艺人在皖、鄂、赣地区进行的流动性演出不但说明了此地有较为相似的文化生态,易于接受和产生类似的采茶戏剧种,同时也透露出黄梅采茶调在各地的传播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和适应能力,它一旦离开了发源地,总能借助当地相似的艺术形式来完善和发展自身。
因此,黄梅采茶调所到之地的艺术形式或为其同化,或催生当地风格相近的采茶戏剧种,或以之为基础发展成为表现形式更为完备的艺术品种。前两种情况在赣北和赣东北地区都有明例,如九江、湖口、彭泽、星子、都昌等地的采茶戏属第一种,南昌、武宁、抚州、赣东等采茶戏则属第二种。
至于第三种情况,则是黄梅戏在安庆地区传播演变成“怀腔府调”之后才出现,它的出现直接决定了黄梅采茶调未来的发展走向和剧种命运,“东向传播”与黄梅戏剧种的形成黄梅调在安徽的传播基本上是沿着皖江水路进行的。
皖江是长江水系安徽段的简称,主要指安徽宿松县——马鞍山地区的长江江段,涉及今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宣城、滁州等地。清康熙六年()安徽建省以来,皖江北岸主要包括安庆府、庐州府、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滁州,南岸为池州府、太平府(今芜湖、马鞍山一带),下接江苏省会南京市。
长江皖江段上接鄂赣水系、下启长江三角洲平原,在黄梅采茶戏的传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安庆地区作为皖江水系的第一站,对黄梅采茶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传播作用尤为重要。它不仅是黄梅调扩散、辐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中转站,也是黄梅戏剧种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域。
“怀腔府调”与黄梅调在安庆的流传黄梅采茶戏自清中期便在安庆地区传播,至民国时期便完全脱尽湖北地域色彩,演变发展成为融合安庆本地民间艺术的代表性剧种。从安庆府属宿松、太湖、望江、怀宁、潜山、桐城六县关于黄梅戏的记载和民国时期艺人的口碑来看,黄梅戏俨然已发展成为本地最为流行的“时调小曲”。
而与湖北黄梅县水、陆相邻的宿松县,更是黄梅戏传播的重要策源地。《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大事年表”收有清咸丰三年()至七年()太平天国与清廷“宿松争夺战”期间各自演剧的情形,前者“连演三天花鼓戏迎接天兵进城”,后者“在宿松县城内建戏楼,演花鼓戏,邀各营队长及文吏观戏。”此时,黄梅戏还被称为“花鼓戏”,而在清末民初则多被称为“黄梅调”,偶有称为“黄梅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