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镇面积一百九十二平方公里,建制始于唐朝,至今保存近三百幢、一千多平方米的明清建筑,古民居鳞次栉比,既有中原古风,又具地方特色。古镇内有两条分别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街,街道两侧纵横交错的大小巷道都是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河卵石,有的则是全部铺河卵石。一条长六百多米的古街横贯古镇南北的旧市街,街两头还有完好的樵楼,被称为“福建第一街。街面不宽,刚够容一辆马车轻松经过,中间是青石板,两边由鹅卵石堆砌而成,岁月已把石头磨平磨光,多了一些沧桑的味道,这条长街记录了昔日的喧嚣繁华。时过境迁,如今旧街上归于平静,街边的店主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似乎回到千年前的样子。
一进入和平古镇的道路,一个和平赋印映入眼帘。走在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街上,看着街边古朴的老屋和高高悬挂的红灯笼,仿佛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越往古镇里面走,就越多的“原住民”,生活气息越浓郁,很多留守在这里的老人,她们的家就在这儿。和平古镇里古迹星罗棋布,有古宅邸、城堡、谯楼和县衙门,有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和平书院,还有许多庵庙宫观、祠堂及义仓。
黄氏大夫第,是黄峭的后裔黄映璧的宅第。该门黄氏自雍正至嘉庆间祖孙三代均被诰封为大夫,可谓为“一门三大夫”。黄氏大夫第主院落的建筑工艺精湛,牌坊式八字门楼,砖雕精美,四幅主画采用写意技法,雕刻了梅、竹、松和鹤等动物,谐喻松鹤延年、富贵长留等,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房屋的花窗雕刻精美,有花草,蝙蝠和鹿,这些象征福禄,充分表现了主人祈求福禄的美好心愿。院子里还有戏台,可想而知,昔日他们在这里看戏的时候是多么热闹。
和平书院,创始人是黄峭,和平古镇有“中国进士之乡”的美誉,和平书院从开科取仕以来就出了一百三十七名进士。这与和平镇千余年来教育发达,文风炽盛有关系,和平书院营造了和平镇千余年来读书求学的氛围,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如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和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等等,他们都是从和平书院走出来的,可以和平书院是邵武人才的摇篮。
和平古镇一半诗意,一半烟火,一座古城,一条老街。这里民风淳朴,原住民们在此地安逸的生活,和平的特色游浆豆腐香气布满老街。岁月不紧不慢地流淌着,和平古镇静静地迎送着每个日出和日落,聆听着熟悉又陌生的足音,注视着古镇里发生的一切,古镇的人们也在日夜欣赏着这如歌如画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