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扇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晋人崔豹所著的《古今注》载,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根据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来看,其前身应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形似单扇门的半规形扇子,名为“户扇”,当时人们拿它遮面窥视,又被称为“便面”。现存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竹制便面扇,和湖南长沙马王堆起出的篾丝长柄扇,其制作总体单一而简陋。而在素娟团扇上作画的最早记录见于《历代名画记》:“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
至宋代,团扇文化的兴盛推动了扇面绘画的发展,不少画家也开始主动借助团扇扇面的形制进行创作,扇面绘画不仅是扇子上的装饰图案,并且成为书画创作的一种新的形式。这与宋代宫廷对扇面形制的倡导不无关系,宋太宗当*时期,诏令画院画家题绘扇面供其欣赏,《画继》记载:“*和间,每御画扇,则六宫诸邸竞皆临仿一样,或至数百本,其间贵近,往往有求御宝者。”一时天下名家纷纷经营画扇,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艺术景象。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就记载了当时南宋都城有瓦子前徐茂之家扇子铺、炭河桥下青篦扇子铺、周家折揲扇铺、陈家画团扇铺;夜市中还有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漏尘扇柄、异色影花扇出售。由这些标明出售不同商品的店名可知,在宋代除了有售卖扇子,图绘纹样、书画的扇子店,还有专门画团扇的“陈家画团扇铺”。庄申先生在《扇子与中国文化》里说绢扇的盛行,一方面是在古代,绢是用来写字与作画的最通用的材料,以素绢做成的纨扇已经具有供人书画、增加装饰的条件。另一方面纨扇的边缘用竹,把绢、绫、罗、纱等丝质绷于竹架之上,扇身不重,携带方便,丝质易污染或破旧,也可随时换新。
现存宋代团扇实物不多,年,江苏省金坛县太学生周瑀墓出土两把团扇,福建省邵武市宋代*涣墓出土二件纨扇,还有在福州南宋*昇墓中出土一把团扇,扇面之上绘有桃红色花一朵及残叶若干,这些出土团扇均为青篦扇子,是宋代流行的扇式之一。从实物团扇中很难看出宋元书画扇面的丰富题材和精美创作,现存书面扇面以多为册页装裱的绢本绘画形式流传,在《宋画全集》《故宫书画图录》中归为宋代书画家扇面作品的绘画扇面将近五百件,书法扇面二十八件。绘画题材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山水、花鸟数量相近,人物相对较少,但不少山水扇面包含点景人物。现存宋代绘画扇面与当时挂轴、手卷形制绘画在题材创作上基本一致。
山水扇面存世数量较多,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青山白云图》绘高山流水、白云明月,一老者坐看山间风起云涌。画面似写唐代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诗意。人物画扇面内容多样,有高士题材、货郎题材、婴戏题材等,《蕉阴击球图》描绘的是南宋贵族庭院里的婴戏的场景,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显示出作者善于观察人物并且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花鸟扇面描绘四时花卉及各类鸟兽鱼虫,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夏卉骈芳图》描绘群芳争艳,馥郁的花香似从画面中扑鼻而来。画家不仅细致入微地刻画出花瓣的纹理和叶片的筋脉,而且在设色上也力求逼真贴切,烘托出群芳的明媚娇艳。
由于团扇尺寸过小,大多数创作中并不能将完整的山川形象融入一个画面之中。对于此时的画者来说,团扇的形制如同一个取景器,他们要将创作的焦点更加凝聚在画面的核心内容上来。从现存的《五云楼阁图》《山居对弈图》《柳溪钓艇图》等作品来看,南宋画家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