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一大早,山西晚报“千里走沁河”采访团从沁源县城出发,往东南方向约走7公里来到了闫寨村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年至年,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当时有太岳区的“小延安”之称。
现在,闫寨村里留下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及老一辈革命家办公居住窑洞26孔、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抗战四年阵亡将士纪念碑及纪念亭一处、太岳区党委旧址、太岳区各救会旧址、东沟抗战遗址、太岳区供给部、看守所、公安局、电台、报社、话剧团旧址等。
太岳山上的“小延安”——红色闫寨
“一九四二年,正在秋收天,日本鬼子横行霸道进攻咱沁源,又杀人又放火真呀么真野蛮,从此后沁源人民遭下了大难。半夜就起身,鸡叫就爬山,沁源人都住进深山里面,铺黄蒿盖百草冷水拌炒面,多少人白天黑夜眼望着延安……”面对山西晚报记者,71岁的段留印老人唱起了当年的沁源民歌《望延安》,这首歌闫寨村人人都会唱。
段留印是这处国保级文物单位的守门人,他唱的是“沁源围困战”,当年抗战的一个奇迹——太岳区党委组织群众撤离家园,把日军围困在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最终迫使日军逃离沁源。沁源人最骄傲的是:围困战两年半里,沁源没有出过一个汉奸,没有建一个维持会。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沁源被毛泽东赞誉为“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
段留印在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已经工作了7个年头,他每月只有元的工资,既当管理员又当讲解员,每天还要早早起来,把整个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段留印说:“我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段留印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年6月成立了太岳军区司令部后,闫寨村这些窑洞是当年10月旅的部队挖的,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都曾在这里住过。年至年10月,日军占领了沁源县城后,沁源军民以沁源城关为中心,发动群众全部转移出来,把水井填死,粮食深埋,生活用品搬空,使方圆数里的村庄成为“无人区”。日军得到的是一座空无一人的空城,惟一的补给运输线还被八路军和民兵用地雷封锁,粮食运不进来,沁源的日军只得杀野狗、军马充饥。在我军民长期的围困下,日军惶惶不可终日,最终狼狈不堪地逃出沁源县境。
在谈及当年军民一家亲的故事时,段留印老人朴实而震撼心灵的话语,让山西晚报采访团的记者几次抹泪。“那个时候闫寨村的四个老大妈看着部队的战士们吃不好,就把挖回的野菜做成菜团子送到部队里。首长们不让要老百姓的东西,这些老人们看着战士们挨着饿也不要百姓的东西,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就坐着不走,就这样首长允许收下了菜团子。几个老大妈说,我们要看着你们吃了才走。把菜团子分开后,有的战士们咬一口就装起来了,有的含在嘴里一直嚼呀嚼,不是嫌不好吃,而是太金贵了,舍不得往下咽。战士们看着这些老妈妈,说实在话也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嘴里嚼着菜团子,眼里止不住流下了泪。这些当时的画面,事情很小但是很感人。”
现在,每年七一前后都是闫寨村最热闹的时候,会迎来大大小小的参观学习团队,段留印老人会一次次热心地给大家介绍那段热血历史。当然,他也愿意让采访团看到闫寨村现在的新变化,他说村里开工了十几个项目,要做休闲观光、农俗体验等为一体的红色田园体验小镇。
苦难与怀念留在了过去,静好的岁月里,未来变得愈发可期。
名南下干部支援福建贡献了青春年华
在沁源县城东,有一处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的公园,这就是沁源县“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纪念园,年12月24日建成正式开园。这处革命教育基地与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一起,成为沁源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初,在党中央和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下,中共华北局从太行太岳革命老区抽调四千多名干部人员,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接收政权。长江支队中,沁源干部最多,名优秀儿女南下支援福建的革命与建设。
沁源这批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优秀儿女,听从党的召唤,远离家乡亲人,途经八省六十三县,翻过太岳、太行、武夷三大山脉,跨越黄河、长江、淮河、钱塘、闽江五大河流,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冒着枪林弹雨,历经艰辛跋涉,历时二百余天,行程六千余里,从沁河岸边抵达八闽大地,以沁源籍干部为主的二大队三中队,建制接管了闽北重镇邵武县;另有大批沁源籍南下干部,分赴福建各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在八闽大地经历了接管政权、建政支前、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等光辉岁月,为福建和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
刘少奇化装成商人在村里住过13天
8月27日,山西晚报“千里走沁河”采访团来到了赤石桥乡涧崖底村,随行的赤石桥乡宣传委员王伟刚指着村中一处正在修缮的民房说,“这里是刘少奇路居地,当年他在去往晋绥根据地的途中在这里居住过13天”。
据涧崖底村委主任安晓东介绍,年10月20日晚,时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赴延安途中到达沁源。当时,正值日军纠集9个大队万余人的兵力,分数路对太岳地区实施疯狂的秋季“大扫荡”,妄图一举消灭太岳区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在四面受敌、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刘少奇于当晚同太岳军区领导紧急转移到安泽,其间刘少奇化名胡服。第二天,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电令洪赵支队,由政委解学恭亲自带队赶赴安泽接刘少奇到晋绥。刘少奇在洪赵支队的护送下,由安泽县出发,经沁源县的阳城、定阳、紫红、汝家庄村,最后到达涧崖底村。途中少奇同志身着便装,头戴火车头帽子,身穿一件青布大褂,脚蹬布底鞋子,化装成商人模样。为安全起见,刘少奇及护送部队决定在该村暂避时日,待情况稳定以后,再择机通过。
安晓东说,在涧崖底村路居期间,刘少奇又化名老许(许兴仁)。平日里他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多次深入家户访贫问苦,详细了解开展对敌斗争,深入发动和依靠群众实施减租、减息的政策法令,对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和党组织的建设等做了十分重要的指示。同时对沁源县群众自制的石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的指示,给正在同日军浴血奋斗的全县党政军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对“沁源围困战”的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并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13天后,刘少奇仍由洪赵支队护送,安全通过同蒲线到达晋绥根据地。
自年8月起,赤石桥乡涧崖底村乡村两级投资余万元,对刘少奇路居地进行了整体的修缮和保护,修缮面积余平方米,并对周边配套设施进行了改善。
山西晚报记者张文举
1、航拍闫寨村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2、山西晚报记者采访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的守门人段留印。
3、“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纪念园内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