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些白癜风医院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1015/c9u05pu.html晷影施转,不觉十年已过,五代历史到了后晋时期。其间,郑夫人妙季于后唐天成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辰时,为黄峭生了第二十子黄井,字维扬,号子城;再于后唐长兴元年()十一月十八日酉时,为黄峭生了第二十一子黄层,字维杉。
黄峭因为创办和平书院声名远播,闽王派员上门诚聘他前往福州办太学,任博士(教授),但他为坚守不再为官的诺言,立足家乡搞好行医和教学,婉言谢绝了这份美差。后又筹资为和平书院增建了一座诗画楼;落成典礼那天,宾客满门,邵武县令付尊山和和平书院监长黄峭同为诗画楼剪彩;泉州及一些县城的鸿儒学者也来祝贺;著名歌伎辛雨桃和丈夫付贵,专门请名画家彩绘一幅孔子圣像悬挂于诗画楼中堂,以示祝贺。
众文人雅士欢聚一堂,莫不称赞黄峭弃官归里,倾心办学,为国育才,有为民造福之气度风范,更乐道其帮助当地农民发家致富,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之无量功德。黄峭在致词中感谢大家拨冗光临,令诗画楼蓬荜生辉,盛情邀请学者常到书院做客讲学,并当堂挥毫泼墨书写了《四景诗》挂于墙上,获得众儒交口称赞。接着辛雨桃弹奏琵琶,放歌一曲《颂诗画楼》:
挺拔俊俏诗画楼,文光闪烁射九霄。
老君挥帚微口笑,太白拔云亦拱手
乱世奇才隐荒丘,耕耘讲学育毓秀
喜看桃李满天下,独吟风雪梅花瘦。
这一阵激昂婉转的歌声,引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把诗画楼落成仪式推向了高潮。诗画楼落成之后,黄峭将书院教学事务交四子黄维梁负责管理,把药店及行医业务交六子黄维权具体掌管,自己腾出手来,准备对过去几十年断断续续所写的医案稿本,重新进行研究编写,以继承父亲黄锡的遗志,把《圈圈学》论述写成,实有“老牛自知天将晚,不用策鞭自奋蹄”之举。
黄峭创办的“和平书院”,是邵武乃至闽省最早创建的书院之一。据《峭公行录》所载:“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复制六言诗以写四时之景。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可见初创时仅是黄氏宗族自办的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同时,书院还将“训诵读”列为“宗训”载入族谱。又据《黄氏宗谱·家训》记载:“读书为根本所关,稍有可续子弟,务加训诲。”因此,和平书院的创建,开了闽北宗族自办学堂的先河,各族争相仿效,邵武的“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俗”,它营造了和平一带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和传统美德。
自宋以后,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的学校,不再只是黄姓的家族学堂,其他各姓,如李氏、陈氏、丁氏、廖氏、潘氏等族都有捐钱、捐田、捐粮资助书院,也将子弟送入学院就读,使之成为各族子弟共用的学堂。
和平书院这种浓厚的文化教育氛围,还吸引了当时诸多名家前来讲学,如宋朝著名理学大师杨时(杨龟山)、朱熹(朱文会)等。通过名家讲学布道,促进了当地传统的儒家文化、佛道文化和中原文化以及当地土著文化的融合。
和平书院创办后,历时千余年,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还作为“和平小学”校址,“文革”后才迁建新校舍而停办。现存的“和平书院”为清乾隆年间的重建建筑,由当地的黄峭后裔牵头筹资建成,原址选在当时的文昌阁,即现在的和平镇西门。清咸丰五年的《邵武县志》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和平书院在禾坪县丞分辖之旧市街。
(乾隆)三十四年(),士民黄浩然等请以昔年所置迎神号佛田租建塾,延师以教子弟。台司嘉其义,许之。知府张凤孙即文昌阁辟地复建,以唐宋旧名名之。附郡守张凤孙《记》。
沿着和平古镇区余米的青石板小街,拐入数十米的古建卵石巷子,映入眼帘的一座占地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的四合院式天井院楼房,就是现存的“和平书院”了。其建筑形式和布局与旧书院基本相同,至今还保存有一口用整体花岗岩开凿出的圆口水缸。只北大门的一处建筑,有吸收西洋建筑的做法,风格迥然不同,据考证为清同治、光绪年间所增建的。
书院后墙有一门,门额中嵌着一块木匾,里面也镌刻着“和平书院”四个楷体大字,书法气势雄劲,与正门书体风格完全不同,应为不同人所写。书院正大门楼内廊楼上正中,一块枋上木刻展开的书卷图案,寓意“开卷有益”,卷内依稀可辨为“天开文运”四字。“和平书院”的创办,体现了黄峭的开明思想和远见卓识。